2023-05-09 08:44
三个具体定位、九项重点任务、21个专栏……在7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系列数字透露出《内江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称:《发展规划》)的重要信息——
威远红村石油会战遗址(资料图)
明确三个具体定位 制定九项重点任务
围绕四川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发展规划和内江市“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江”战略部署,《发展规划》明确,将内江打造为成渝地区研学旅游(实践)新高地、成渝地区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成渝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城市。
此外,《发展规划》提出了九项重点任务,包括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健全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加快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广播电视发展、加大宣传推广营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设置21个专栏 推动重点任务落地
为推动重点任务落地,《发展规划》设置了21个专栏,以系列工程项目、载体平台和行动计划为抓手,重点围绕大千特色文化、范长江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精品景区等重点项目设置专栏,并遴选市、县、区有显示度、感受度、创新度的重大项目88个,形成《重点文旅品牌创建一览表》《十四五期间重大文化和旅游在建和招商项目一览表》等。
聚焦两个阶段目标 谱写文旅发展新篇章
到2025年,内江市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面发展,实现“557”目标(A级景区50个、旅游总收入达5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70亿元),内江文旅经济再上新台阶。
展望2035年,内江市文旅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大幅跃升,文化与旅游实现深度融合,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成熟,文旅服务基本实现标准化、品牌化、网络化、智能化,文化和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文旅产业综合动能逐步释放,基本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优化“五片十镇”格局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方面,布局五大重点乡村旅游区。内江市重点推进永安镇-朝阳镇-东联镇、田家镇-郭北镇-双桥镇等五大乡村旅游示范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加强乡村文化遗产和特色风貌的保护,推动乡村旅游与度假、文创、非遗、研学、康养等融合发展。推动申报度假区、A级旅游景区、农业主题公园和农业休闲旅游目的地。
另一方面,建设十大文旅特色城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推进椑木镇、罗泉镇、连界镇等十镇的文旅发展。依托自然生态、特色农业、乡村文化等资源,建设美丽休闲乡村、农业公园、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鼓励创办家庭农场、森林人家、民宿客栈,以储备一批品质化的特色文旅城镇为目标,支持资源禀赋优良、发展基础扎实、要素保障有力的地方申报文旅特色城镇。
贯彻16字工作方针 探索文物保护利用“内江模式”
《发展规划》提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力度,实施红色文物保护传承工程,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利用,探索文物保护利用“内江模式”,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保护传承体系,彰显文化遗产时代价值。
抓实三个着力点 丰富优质旅游供给品质
打造精品景区:围绕“商、养、学、闲、情、奇”新旅游六要素,推动现有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升品质。通过引入国内外知名度假酒店,开发特色民宿,完善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康养等功能,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景区国际化、品质化、智慧化服务水平,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
壮大乡村旅游:规范现有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经营,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精品村寨;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创客”新模式,推进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建设;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打造一批“甜城味道”乡村旅游商品;众筹式组团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旅游拳头产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用品牌推动内江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优化旅游线路:整合文旅资源,优化文旅行程。提升“探寻古韵文化之旅”“徜徉山水诗画之旅”“缅怀先烈红色之旅”“纵情田野乡村之旅”“甜城记忆非遗之旅”“内自同城休闲之旅”“川南渝西石刻之旅”等七大品牌旅游线路影响力。积极推荐全市重点品牌线路纳入“全省十大国际文旅精品线路”。
凝聚“三新”力量: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培塑文化旅游新品牌、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推进文旅要素新发展……《发展规划》明确,内江市将深入挖掘内江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强区域旅游品牌整合,持续开展天府旅游“名牌”建设,提升文旅发展质量。发挥内江资源优势和产品发展潜力,深化文化、旅游与第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在健康、工业、会展等方面发展新产品、新业态,同时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品迭代升级。聚焦内江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全域旅游交通、提升全域旅游服务,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保障全域旅游建设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