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印发 提出了三个建设定位《西游记》最贵女演员,租飞机请来出镜3分钟,却让观众记了30年(巴蜀文化走廊沿线城市)

2023-05-10 19:03

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

5月26日,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官网获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政府、四川省政府近日联合印发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文化旅游领域改革创新高质量推进。同时,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不断丰富,高品质消费空间基本形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规划》还提出了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届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应更加完善,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基本建成,具有较高的国际品牌影响力,成为我国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据了解,建设规划的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42个市(区、县),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重庆市和四川省全域范围。《规划》的内容包括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构建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推进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建设、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深化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实施保障八部分内容,全面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聚焦国际消费目的地建设,提出了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三个建设定位。

《规划》提出,将统筹区域山水相连、历史同脉、文化同源、资源禀赋突出等特征,兼顾协同共建、互补共赢、产业融合、均衡发展等原则,以重庆主城和成都双核为驱动,以成渝古道、长江上游、成绵乐三条旅游带为串联,以“五横五纵”多条旅游支线为骨架,串接生态旅游大环线,推动七个特色旅游区合作联动发展,共同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

其中,“双核驱动”是指以重庆主城为核心,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构建“两江四岸”文化旅游休闲核心区、中心城区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圈、主城新区旅游休闲和乡村旅游发展区,强化都市旅游集散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以成都为核心,突出成都旅游都市型、国际化和综合性的特点,加快休闲消费提质扩容和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文商体旅融合发展优质产品,建设世界文创、旅游、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音乐、会展之都。

同时,“三带引领”包括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成绵乐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七区联动”包括大峨眉—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古蜀文化与嘉陵山水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区、石窟石刻艺术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巴山生态休闲与高峡平湖旅游协同发展区、武陵山—乌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华蓥—明月山红色旅游与绿色康养协同发展区、民俗文化与江河风光旅游协同发展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