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20:07
1. 增量规划
是指以新增建设用地为对象、基于空间扩张为主的规划。
增量规划的种类:(1)新城规划,如新中心区、大学城、体育新城规划等;
(2)产业园规划,如工业开发区、科技城、物流园、金融城、汽车城、新兴产业基地等;
(3)围绕重大基础设施为核心的规划,航空城、临港新城、高铁枢纽新区等;
(4)特别功能区规划,如旅游区、名胜区等。此外,最近涌现的城乡统筹规划、生态城规划等,也应归于增量规划范畴。
增量规划的特点:政府垄断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也就掌控了土地处置权,可以采取划拨、协议出让、招拍挂出让等多种方式自由处置,土地收益也基本由政府支配。因为产权单一,利益关系相对简单,增量规划基本由政府主导,可以充分体现执政者的意志。
2. 存量规划
是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促进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规划。
存量规划的种类:(1)旧城更新与改造规划;
(2)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3)交通改善和基础设施提升规划;
(4)历史街区和风貌保护规划;
(5)产业升级与园区整合规划;
(6)土地整备与拆迁安置规划。
存量规划的特点:由于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分散在各土地使用者手中,涉及的权利关系更加复杂;政府不能随意处置土地,土地再开发的收益需要兼顾各方。因此,存量规划,需要探索政府、社区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兼顾各方利益、上下互动的协商式规划方法。
3. 两规合一
此概念,最早是上海市提出的。即两规合一,其实就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相衔接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均是以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主要内容的空间布局规划,分属国土和规划两个部门管理,由于两个规划重点不同,且采取不同的技术规范,规划成果容易衔接不足,影响规划的实施。
4. 多规合一
核心内涵是多规协调、两规合一。是指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实现统筹规划、动态调整、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5. TOD模式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合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6. SOD模式
服务引导开发”(SOD, Service OrientDevelopment)
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的开发模式,即城市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规划将行政或其他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迁移,使新开发地区的市政设施和社会设施同步形成,进一步加大“生熟”地价差,从而同时获得空间要素功能调整和所需资金保障。一个成功的经典案例,是当年青岛市政府出让了老城区用地,而率先进入新区,实现了城市功能转移、空间疏解与优化、政府财政状况改善等多重目标。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SOD尤其是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中心转移,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示范效应和心理预期效应,是无法衡量的。
我国在城乡规划管理中设定了红、绿、蓝、紫、黑、橙和黄等7种控制线,并分别制定了管理办法。紫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绿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蓝线(水系保护范围,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黄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专供重大区域交通、供电走廊、重大变电器等)。
7. 规划红线
是宏观规划用地范围的标志线。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又称建筑控制线。建筑红线是指建筑物的外立面所不能超出的界线。建筑红线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一般在新城市中常使建筑红线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以便腾出用地,改善或美化环境,取得良好的效果用地红线是围起某个地块的一些坐标点连成的线,红线内土地面积就是取得使用权的用地范围。开发建设这个地块的建筑小区时候,还需要退红线2米左右,这个数字各地不一,要看当地规划局的规定。小区的建筑必须在退红线范围内,退出的这块地不准占用。也就是说,尽管你已经为退出的这块地付出了土地出让金,但就是不准占用。用地红线只是标注在红线图上,现场是看不到的。不过退界线就一目了然:小区的围墙就是退界线。
建筑红线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基地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如果因城市规划需要,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一般称后退道路红线建造。任何建筑都不得超越给定的建筑红线。
8. 规划红线
规划红线一般称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道路红线:规划城镇道路和公路的路幅边界线。其中在镇域范围内是公路红线,在镇区范围内是城市道路红线,包括按照相关规定两侧应后退的范围线。
9. 规划橙线
城市橙线是指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范围的界线。划定对象包括核电站、油气及其他化学危险品仓储区、超高压管道、化工园区及其他安委会认定须进行重点安全防护的重大危险设施。
10. 规划黄线:
规划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建筑退让高压电线以及城市给水、排水、电信、燃气等市政设施的界线。“黄线”范围内的用地必须严格控制,任何人不得随意侵占或改作他用。
11. 规划绿线
规划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对“绿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管理。
12. 规划蓝线
规划蓝线一般称河道蓝线,是指水域保护区,即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根据河道性质的不同,城市河道的蓝线控制也不一样。
13. 规划紫线
规划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对“紫线”的管理,体现在划定城市紫线和对城市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14. 规划黑线
规划黑线一般称“电力走廊”,指城市电力的用地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原则上在电力规划黑线以外,建筑物任何部分不得突入电力规划黑线范围内。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三条控制线是“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15. 生态保护红线
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
16.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
17. 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
是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涉及城市、建制镇以及各类开发区等。
待续……